揚州市域將形成“一帶、四片、多點”的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構架
發布時間:2013-1-19 3:36:47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5393 【字體:
大 中 小】
《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論證!1月17日,編制單位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介紹了規劃編制情況和具體內容,來自東南大學、蘇州市規劃局等單位的專家對規劃進行了評審。
看點1
保護重點
揚州市域、市區范圍均劃重點
揚州市域層面保護重點:大運河(揚州段)遺產及其周邊環境,以及在揚州片區、高郵片區、儀征片區和寶應片區范圍內的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揚州市區層面保護重點:揚州城遺址(隋至宋)、明清揚州城、大運河遺產(揚州段)、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邵伯和瓜洲、灣頭等古鎮;歷史城市格局護城河、古運河等歷史水系,以及文物古跡和地下文物埋藏區。
整體保護歷史城區(明清揚州城),保持古城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空間尺度以及外圍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風貌街巷、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
看點2
保護框架
揚州市域將形成“一帶、四片、多點”的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結構。
●“一帶”:大運河(揚州段),南北貫穿揚州市域,同時串聯起沿河不同年代、類型多樣、規模不等的歷史文化遺存。
●“四片”:包括揚州片區、高郵片區、儀征片區和寶應片區,其中揚州片區歷史文化資源最為密集,為保護的重點所在。
揚州片區:重點保護京杭大運河遺產帶、揚州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邵伯、灣頭古鎮、瓜洲古鎮以及大量文物保護單位等。
高郵片區:保護高郵城南、城北、城中3片歷史文化街區,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格局與風貌保護。對盂城驛、龍虬莊遺址、高郵當鋪、文游臺、鎮國寺塔、高郵城墻及奎樓等已公布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以及90處縣級文保單位實施保護。對有一定歷史遺存的鄉鎮,如界首、臨澤等應注重特色保護,體現鄉土人文風情。
儀征片區:重點保護儀征片區的十二圩農樂路老街區,以及鼓樓、天寧寺、廟山漢墓、神墩遺址4個省級文保單位和其他已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l9處。
寶應片區:重點保護寶應老城區的傳統風貌和城市格局,維護其水鄉特色。保護老城區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省級文保單位周恩來少年讀書處、九里一千墩和71處縣級文保單位。對歷史悠久的老鎮射陽湖應注重城鎮特色和濕地環境的保護。
●“多點”: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不可移動文物和各類歷史建筑。
看點3
名城重點保護區
唐子城等列入其中
名城重點保護區,包括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包括唐子城、宋夾城、瘦西湖、綠楊村區域,歷史城區(明清揚州城)以及相關城河水系、城門節點,其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建設控制地帶包括保護范圍以外的揚州城遺址(隋至宋)范圍及周邊地段,總面積約14.5平方公里。
在揚州名城重點保護區內,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隋至宋)和大運河遺產以及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等遺產的保護規劃管理,從技術層面上進行整合和梳理。對包含揚州城遺址(隋至宋)、大運河遺產、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保護提供周邊環境的協調和控制要求。對整個歷史性城市景觀維護管理有一定影響的地區,一并劃入并進行分區保護與控制。
看點4
歷史城區
明清揚州城為保護重點
歷史城區是指城市區歷史邊界范圍清晰、格局和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需要重點保護控制的地區。
根據揚州城歷史變遷和格局嬗變,確定基本以明清揚州城的范圍為重點保護控制的歷史城區,具體為古運河、二道河、護城河以內的明清揚州城。
歷史城區保護的重點內容包括:
明清揚州城的城池格局、傳統風貌、空間尺度及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環境;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風貌街巷;古運河、護城河、小秦淮河等歷史水系,歷史園林、古樹名木、古井、古橋梁等歷史環境要素,個園、何園、朱自清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
看點5
歷史街區
劃定東關街等4片歷史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風貌的重要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就是為了整體保持和延續名城的風貌與特色。
●劃定4片歷史街區
為整體保持和延續揚州名城特色與風貌,根據歷史城區傳統街巷、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保存、分布狀況,劃定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灣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和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等4片歷史文化街區。
●嚴控新建、改建
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應當保持各歷史文化街區原有的街巷網絡和空間格局,保護其歷史景觀特征。歷史地段范圍內所有歷史建筑及歷史環境要素嚴禁拆除、破壞,應根據其功能調整及風貌要求進行整體性修繕,并對內部設施進行應有的改善。嚴格控制新建、改建活動。
看點6
“非遺”保護
建檔+傳播+展示……
對現存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田野調查、登記、采錄等工作,并按照相關國家法規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并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揚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揚州地方戲、少數民族歌舞等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對普查中所獲得的真實科學的采錄文本、錄音影像、民俗實物等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整理、研究,并有計劃地編輯出版。
保護定期舉行非遺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文化空間,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利用非遺傳承基地、博物館、文化館等展示平臺,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充分發揮非遺對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舉辦“文化遺產日”等相關活動,提高全社會對文化遺產價值及其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
【專家聲音】
看古城保護規劃亮點——
老城瘦西湖風景區結合保護
揚州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劉雨平介紹,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視古城保護工作,上世紀90年代,揚州市提出“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思路,對古城實施保護,這些年取得的成果受到廣泛關注。2000年以來,我市又出臺了老城區控制性規劃和瘦西湖風景區保護規劃。
此次制定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按照國家規范,在總結揚州20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形成法規性的規劃,是對既有成果的鞏固,對名城的保護也更有力。在總結成果的基礎上,新的規劃也有新思路,不少先進理念在規劃中得到體現。比如,過去老城和瘦西湖風景區是分開保護,新規劃將兩者結合起來保護。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整理:揚州市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