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下街——清代官宦豪商住宅區 徽、鄂、湘、贛鹽商聚集地
發布時間:2012-12-2 3:29:15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7766 【字體:
大 中 小】
南河下是揚州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的南河下、花園巷、大樹巷、丁家灣、武城巷、居士巷、引市街、新倉巷等古巷阡陌縱橫,古井、老宅眾多,大量鹽商住宅、會館、揚州古民居云集于此。近日,市政府向社會公布了《揚州市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作者經過多次探訪,帶您探訪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的老街巷。
南河下街
鹽商住宅會館林立
南河下街是清代官宦豪商的住宅區,徽、鄂、湘、贛鹽商的聚集地。
揚州學者韋明鏵介紹說,位于原花園巷西首的平園,系民國初年鹽商周靜成所建,門額上嵌“平園”楷書刻石。南河下118號,是清后期揚州著名的大宅門“世彩堂”,也就是廖可亭宅第。光緒三十一年,廖可亭用白銀六千五百兩買下了余慶堂侯氏和慎德堂常氏的住宅加以修繕擴建。南河下170號,是大鹽商汪魯門鹽商住宅。汪魯門棄官經商,經任兩淮鹽業總商,成為揚州最后一批有影響的鹽商之一。
再看看鹽商會館。位于南河下街68號的湖南會館始建于明,數度興廢,幾易其主。如今它留有揚州保存最大、最完整、最古樸雄渾、最有歷史價值的磚雕門樓。在湖南會館東面,是江西會館所在地。江西會館是江西鹽商所建,為周扶九、蕭怡豐、廖可亭等人籌劃,以經營鹽業為主,兼辦錢莊匯兌業務。這條街上還有湖北會館和安徽會館,分別由鄂商和徽商的同鄉會建造。
另外,南河下84號、88號是徐寶山的住宅,曾是辛亥光復揚州的風云人物。
徐凝門街
“晚清第一園”何園
徐凝門街是一條南北向街道,北至廣陵路,南至南通西路,這里曾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徐凝門街是因為徐凝門而得名,徐凝門原名徐寧門,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為了紀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唐大詩人徐凝而改名。“徐凝一生游歷過很多地方,他曾經在揚州逗留游玩過一陣子。”丁家桐告訴記者,相傳歷史上徐凝門即是為了紀念他與他贊美揚州的詩詞。
徐凝門街66號就是“晚清第一園”何園。何園又名“寄嘯山莊”,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六次來揚州,就住在這里學畫。園中的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的疊山作品,堪稱人間孤本。
丁家灣
鹽商家走出兩院士
丁家灣是一條“丁”字形街巷,東到蔣家橋,西至蘇唱街,南接居士巷。
丁家灣118號,就是在“丁”字的橫與豎相交處,就是著名的四岸公所。是清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通商口岸聯合辦公之所。大門上的磨磚雕花門樓雄渾壯觀,是僅次于湖南會館、嶺南會館八字牌樓式門樓。
丁家灣最有名的鹽商就是許蓉楫了。因為許蓉楫的善于經營,許家在清末民初的揚州鹽商中儼然巨擘。值得一提的是,在許氏的后裔中,竟然出有兩個院士,這就是許國志夫婦了。
丁家灣20號,晚清咸豐同治年間湖廣、云貴總督張亮基的住宅,張氏門樓是揚州少見的類似北京清式金柱門樣式門樓。居住在這里的張氏后人講,清咸豐皇帝曾先后三次親書福字兩幅、壽字一幅賜張亮基,并制作匾額,匾額至今還完整保存在家中。
大樹巷
小盤谷全國聞名
大樹巷在丁家灣中段東側。大樹巷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樹巷是由幾條巷子組成,形似一棵大樹的枝枝丫丫。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清初巷內有鹽商聚義的“大樹堂”。據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載,石濤曾在大樹巷作墨筆山水和花卉畫屏。
大樹巷有名,是因為這里有全國聞名的小盤谷。小盤谷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為光緒三十年兩江總督周馥的私人宅院。因為園內假山峰危路險,蒼巖探水,溪谷幽深,石徑盤旋,故名小盤谷。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對小盤谷的造園手法極為欣賞,他說,此園“危峰聳翠,蒼巖臨流,水石交融,渾然一片,妙在運用‘以少勝多’的手法。”
大小流芳巷
藏著一座四季園林
在揚州的大小巷中,有大流芳巷和小流芳巷,這兩條巷子都是南北走向的平行巷子。大流芳巷北至缺口街,南至十八家,小流芳巷在大流芳巷中段。“流芳巷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巷子里曾建有貞節牌坊。”揚州文史專家湯杰說,舊城也有一條流芳巷,不過叫清白流芳巷。
大流芳巷29號,有一座八詠園,是揚州個園以外的又一座四季園林。春山在四面廳后藤花榭前,用黃石圍土高出地面。一塊黃石上刻“此生修得到,一日不可無”隸書聯句;夏山在園之南。南花墻、西花墻最高,湖石疊峰,拔地而起;秋山在園之東修廊前,黃石植地;冬山在園之西,一角雪石自墻伸出,石前一株百年蠟梅,每值冬季,清香滿枝。
大流芳巷19號的葉氏故居,是揚中早期的校長葉惟善和他的兒子葉秀峰的居所。葉惟善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冶春后社詩人,他“工駢散文,詩賦尤膾炙人口”。其子葉秀峰曾任國民黨高官,與王柏齡、洪蘭友并稱國民黨“揚州三中委”。
引市街
商人買賣鹽引之地
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條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揚州鹽務發達的清代,曾是各地商人買賣“鹽引”的地方,如同當今的金融一條街或股票證券市場。當時,揚州引市街每日每時進行的交易行情,影響著長江沿岸皖、鄂、湘、贛等省鹽業買賣的價格。如今的引市街,雖已是一條彎曲幽深的“陋巷”。外地游人慕名來探訪,除了給那些老屋舊宅拍照,還會興致盎然地將鏡頭對著悠閑自得的老人們。
新倉巷
魏源著《海國圖志》
新倉巷位于引市街中段東側,是一條東西巷道,因舊時設有鹽儲倉而得名。新倉巷4號至16號為嶺南會館的舊址。韋明鏵介紹說,嶺南會館是清代廣東鹽商在揚州聚會議事、聯絡鄉誼的場所。
新倉巷37號“絜園”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魏源的故居。王金祥在《老街巷》寫到,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師夷”口號的思想家,主張“以夷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夷”。其巨著《海國圖志》就是在這里寫成的。
另外,當代揚州印壇大師蔡易庵也曾在新倉巷住過。
大小武城巷
精通鹽錢的賈氏
大武城巷位于廣陵路中段南側,是一條寬2米、長100米的南北向巷道,北通廣陵路,南通丁家灣。在巷中部東側還有一條東西向四五十米長東端不通的小武城巷。
位于大武城巷1、3、5號的賈氏庭園,為鹽商賈松平住宅。韋明鏵介紹,賈家住宅的主人賈頌平系清代揚州著名的“鹽錢兩棲”人物之一,在鹽業和金融界都非常有名。賈頌平曾任天津大陸銀行董事,上海太平銀行董事,與胡筆江、李壽如等一起列入上海市人民銀行檔案庫收藏的《銀行名人錄》,可見賈在全國金融界有一定地位。
大小描金巷
漆器作坊聚集于此
在南河下,有兩條描金巷,即大描金香和小描金巷。大描金巷為南北走向,北接蔣家橋,南至刁家巷;小描金巷為東西走向,是大描金巷的支巷。關于巷名的來歷,是因為這里曾有不少以勾線描金為主的漆器作坊。像這樣以漆器命名的街巷還有漆貨巷、羅甸(螺鈿)巷等十余條。
大描金巷曾住過一位吳孟節,出身于書香世家,工詩詞,擅小楷。吳孟節對家鄉十分鐘愛,曾于1958年以“望江南”詞牌寫《揚州好》楷書詩詞手稿一部,描寫了揚州優美如畫的風景名勝。
其他街巷
康山街
22號原是康山草堂舊址,江西鹽商盧紹緒造慶云堂,花費銀子七萬余兩。街上還有鹽宗廟。
居士巷
相傳詩仙李白曾在這住過。清代時,巷內曾住過郎中陸鐘輝,其舊宅名為“鄂不詩館”。
旗桿巷
在小可以巷西側,是條南北向巷道。揚州大鹽號“張同興”的老板張錫鼎住在巷內。
達士巷
在埂子街南段東側。制造樂器的手工作坊大都集中于此,有“揚州樂器一條街”之稱。
羊胡巷
位于徐凝門街中段東側。舊時在東段有相隔甚近的兩座磚橋,名曰“三步兩個橋”,所以羊胡巷也叫雙橋巷。
十八家
朱元璋攻取揚州,“按籍城中,居民僅余十八家”,為紀念這場戰亂遂以十八家為此巷名。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揚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