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西西人体做爰大胆大尺寸_免费看黄色的视频软件_搜索毛片_最后生还者在线

10月底,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其中,揚州共有4人入選。在前三批中,揚州已有17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揚州四位進入公示名單的分別是:邵伯鑼鼓小牌子的王榮棠揚州玉雕的薛春梅、高毅進揚州毛筆制作技藝的石慶鵬。這些“非遺”項目,也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如果能夠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那肯定是很高興的。但是,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一起把這項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當日,邵伯鑼鼓小牌子“非遺”傳承人王榮棠老人笑呵呵地對作者說。
邵伯鑼鼓小牌子是啥?
絲竹樂與打擊樂交替,演出水鄉風情
和此次進入公示名單的其他揚州傳承人從事的項目相比,王榮棠的邵伯鑼鼓小牌子,顯得有些陌生。
“我們這個項目,歷史非常悠久。追根溯源,那可是明代的事情了。”王榮棠介紹說,邵伯鑼鼓小牌子從明朝開始,清代最終形成,在民國發展,繁盛于建國初,是蘇中地區一種極具特色的民間器樂形式。
所謂的“邵伯鑼鼓小牌子”,其實是一種樂隊的構成。和其他樂隊相比,鑼鼓小牌子將絲竹樂與打擊樂密集交替演奏,連綴多支曲牌。它既有絲竹樂的如絲如縷、若斷若連,又有打擊樂的喧騰豪放、節奏鏗鏘,兩者結合,就有了一種獨具韻味的形式。吹拉彈唱之間,濃郁的水鄉風情撲面而來。
鑼鼓小牌子有什么特點?
具有包容性、地域性,并融入勞作之聲
王榮棠說,鑼鼓小牌子流傳至今,已經形成了非常鮮明的特征,這也是該項目能夠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原因。
首先是包容性。它吸納了道教音樂和“六書”昆調的精華,還有新春鑼鼓的韻味,經過好幾代藝人的糅合和創新,自成一體。更令人感到親切的,是在演奏民歌小調時,有很鮮明的地域性。它采用了很多民間特種行業勞作之聲來裝點樂章。比如漁船趕魚,由檀板、板鼓奏出“嘀嗒,嘀嗒,嘀嘀嗒”,有板有眼;還有木匠釘船,云鑼、小打擊樂奏出“叮咚,叮咚,叮叮咚”,酷似排斧;還有鐵匠打鐵,七音鑼發出“當,當,當,當,當,當”錯落有致……這些民間工藝,也只有在邵伯水鄉一帶,才能如此深入人心。
他為何能成為傳承人?
熟練掌握30多種樂器,帶領恢復多首曲目
據悉,在一支邵伯鑼鼓小牌子隊伍中,有近40個人才算完整。如今,在邵伯也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并逐漸將這種古老的樂隊方式,演奏成國家級“非遺”。其中,王榮棠是必不可少的成員。或者說,如果不是他的堅持,邵伯鑼鼓小牌子可能早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王榮棠喜歡玩,從小就是這樣。在邵伯古街上,他喜歡玩樂器,特別喜歡鑼鼓,父輩就給他專門敲打了四面小鑼鼓。他自幼就在民間藝人的熏陶下,逐漸將喜歡衍生為愛好,并一生追隨。
從江都揚劇團退休后,王榮棠就潛心研究鑼鼓小牌子,并組織成立了“甘棠文化活動中心”,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邵伯“牌子曲”。他自己能夠熟練掌握30多種樂器,堪稱“多面手”。一開始,一些“玩友”就聚集在他家后院里排練。為了奏出第一支曲子,他們冒著酷暑嚴寒,終于恢復了出來。此后,在他的帶領和號召下,很多失傳已久的曲子,都重現天日。隨著“非遺”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喜歡上鑼鼓小牌子,并積極參與其中。
“現在,揚州有一些大型活動,都會邀請我們過去演奏。我們義不容辭。”70多歲的王榮棠笑道,“平時,每周五也會定期定點活動。我還在邵伯開辦了兩期培訓班。”令他欣喜的是,很多年輕人參與了進來。“能夠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揚州論壇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