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 京杭大運河的“長子”揚州
發布時間:2012-10-27 9:11:20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6577 【字體:
大 中 小】
大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對揚州人來說格外親切,飽含感情。顧風從運河的歷史源頭探尋,探索到運河及其遺產的價值,對大運河作了一次立體的勾勒解析。
揚州,不愧為大運河的“長子”。
大運河誕生前的水工成就
在中國的著名物質遺產中,大運河和長城一樣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在世界同類工程中,它開鑿最早,歷史最為悠久,其長度遠遠超過世界上十幾條運河長度的總和。隋代運河2700多公里,元代運河1794公里,加支流長度超過4000公里。一部大運河的歷史長達約3000年,幾乎占了中華文明史一半的時間長度。
長城失去了當初的功能,而大運河還活著,幾千年來,這條運河至今還在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發揮作用。在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運河當中,外國的一些運河不過一二百年的歷史,長的也不過500多年,而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里程都短。世界運河專家來中國察看后不禁感嘆,中國大運河是世界運河之母。
早在1973年,浙江余姚發現了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獨木舟殘骸和木槳,印證了先民對于渠的利用。運河的開挖,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勤勞的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挖通運河。
揚州邗溝為何很重要?邗溝是最早被載入史籍并有準確歷史紀年的運河。它利用自然湖泊,采用人工方式加以連綴,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左傳》有記載。《左傳》言簡意賅,從不記載小事,所以邗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
另外,還有鴻溝,這是楚漢相爭的分界線,我們象棋中的“楚河漢界”。
都江堰,至今還在為天府之國的富饒發揮作用。曾經開挖出李冰的石像,有3米多高,人像立在水中,也能起到水尺的作用。
鄭國渠,是鄭國為秦國開鑿的水利工程。當時,秦國國力強盛,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韓國派出鄭國去秦國當間諜,是希望能夠通過開挖水渠,消耗秦國的經濟實力,延緩秦國統一的步伐。后來陰謀暴露了,鄭國對秦始皇說,雖然我是間諜,但是我為秦國立下萬世之功。最終他也是逃過一劫。
還有靈渠,秦國統一六國之后,集中大軍,向閩南地區進軍。當時,那里居住的都是少數民族,水土不服,后勤保障也有問題,作戰極為不利。后來就開通了這一運河,距離不長,分為南北兩渠。關鍵是這些渠都是開在山里的,水在山里流。開挖這條運河之后,秦軍果然打到了廣西,把閩南納入到版圖之內。
隋代大運河的開鑿
隋代開鑿南北大運河的偉大創舉,不是偶然和孤立的歷史事件,隋代之前中國水利工程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隋代是一個偉大的朝代,結束了400多年的分裂。隋文帝滅了南朝,統一之后,還是危機四伏。北方有兇悍的突厥,南方有南朝的殘余。而在當時的南方,經濟文化其實是比北方繁盛的,比如書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流傳到北方后,讓北方人驚嘆不已。
隋代開挖運河,有很多需要。首先是政治需要,用來加強對南朝故地的統治和全國的統治,運河是對國家統一強有力的支撐;其次是軍事需要,軍隊調動,邊防軍需等,北方勢力兇猛,南方隨時叛亂;還有就是經濟需要,糧食調配和補給。
早在隋文帝時,就開始了開挖運河。
大業元年(605年),開通通濟渠,“發河南,淮北民百余萬”,溝通了黃河和淮河;大業元年,疏邗溝,“發河南,淮北民10余萬”,溝通了淮河和長江;后來是永濟渠,在大業四年,“發河北男女百余萬”,就連婦女,也成為了勞力。溝通了黃河和海河;還有江南運河,大業六年,人數不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通連五大水系,全長2700公里。
從工程效果上看,隋代運河是農耕文明時代中國最偉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通濟渠 “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樹以柳,復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余所。”
主要作用有兩點,一個是巡游江都,隋煬帝在大業元年,20萬人,5000余艘船,延綿200多里;后又在大業六年、大業十三年兩度下江都。其實,隋煬帝來到江都,真只是為了尋花問柳嗎?其實不是,因為揚州對他來說是重要的地方,在他當皇帝之前,他在揚州做過多年的官。
除了巡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親征高麗的物質供給,他分別在大業七年、大業九年、大業十年親征過。
揚州造船業發達
到了唐代,對于運河的作用更是加強了不少。
首先是設立專門的機構,還形成了制度。比如在漕運過程中,南方的船工不熟悉北方的水域,到了一些比較難走的地方,容易翻船。后來,就設立中轉的地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還頒布了專門的法典,而漕運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強。先前每年的漕運量,不過6千多噸至1萬2千多噸,到了宋代時,就增長到了42萬噸。運河也催生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比如揚州的造船業,當時非常發達,有好幾家規模很大的船廠。隋煬帝在第二次巡游江都時,龍舟被毀,他就要求揚州船廠立即造新船,還比原先的那艘更大更豪華,可見揚州造船業的發達。
元代大運河的開鑿
到了元代,又開始了一輪對于運河的開鑿和疏浚。這時,漕運目的地發生了改變,變為北京。還有人為、自然的破壞,因為前面的運河已經使用了500多年,還有一些前代工程的缺陷,如工程設計、施工缺陷等。
到了1293年全線通航,航道縮短了1000公里,這主要是以三角形的一條邊代替其余兩條邊,形成了七個段落,大大提升和擴大了運河系統。
這七個段落分為通惠河(北京—通縣)、北運河(通縣—天津)、南運河(天津—臨清)、魯運河(臨清—臺兒莊)、中運河(臺兒莊—清江)、里運河(清江—揚州)、江南運河(鎮江—杭州)。
大運河及其遺產的價值
大運河有著極為深厚的遺產價值,首先是歷史價值,鞏固封建統治,維護統一,運河為國家的長久統一,作出過巨大貢獻,促進保障了國家的統一;密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聯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催生滋養了沿河的大批城鎮,如今,在北方的很多城市,都衰敗了下去,和當地運河斷流枯竭是有著一定的關系的。
大運河具有科學價值,是一個水工體系。
在運河兩岸,產生了很多物質遺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天津的天妃廟、濟寧的龍王廟、泊頭和揚州的清真寺等,泊頭和揚州的清真寺,從外觀到內部結構,從裝飾到顏色,都很相似,這就是運河將兩地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此外,兩岸還有諸多教堂、佛寺等。揚州歷史上有過很多著名的寺廟,這些寺廟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著運河而建的。還有古塔、會館、驛站、商業街等,包括古窯名瓷(越窯、長沙窯、邢窯、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都是運河文化衍生出來的。
大運河還孕育了璀璨的非物質文化。戲劇、書畫、工藝美術、民歌、詩歌、民俗風情等都是非常精彩的。
昆曲產生于蘇州昆山一帶,通過運河向北方傳播。以京劇來講,沒有揚州這個重要的舞臺,沒有在揚州這方舞臺上百煉成鋼的四大徽班,沒有運河,京劇的狀況肯定是要受到很大影響的。唐代流行水調,水調就是跟運河密切相關的,從宮廷到民間都在流行的一種民間曲藝方式。我們揚州的民歌不少也是和運河有著密切聯系的。
清代揚州是一個重要的書畫市場,各門各派的代表人物都在揚州展示才華,兼收并蓄,在這個大的環境下,產生了揚州畫派,并催生了海上畫派。
大運河還催生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文學作品。《廣陵潮》也是和運河相關。運河直接或者間接催生了文學。
北方不產竹子,但是卻有竹編這樣一門技藝。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其實這就是因為運河的緣故。運河把南方的竹子運到了北方,竹編這樣的技藝也傳播到了北方。
對于北京城,有人會說“運河上漂來的一座北京城”,的確北京城里的很多物料都是通過運河的水運輸過去的。
我們從小在運河邊上走,玩耍,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給人溫暖。
當然,運河還有極深的情感價值,兩岸人民與運河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產生了豐富而深厚的情感(視覺、觸覺、聽覺、味覺),流淌在血液里,融入了生命中。
大運河申遺,2014年見分曉
大運河申遺是對運河母親的“反哺”。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涉及6省、2個直轄市,一共35座城市。遺產眾多,南北差異,狀況復雜,整體保護和聯合申遺任務繁重,難度很大。2007年9月,在揚州設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并組成了大運河申遺城市聯盟。此后,各省、市也陸續成立了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為加強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2008年,國家文物局進行了調研并拿出了方案。2009年4月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由國務院牽頭6省、2個直轄市和十幾個部委組成的大運河申遺領導小組(省部級協調機構)負責協商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重大事務。揚州牽頭大運河申遺的工作,也得到沿河城市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我們對大運河申遺價值的認定是古代杰出的水利水運工程、獨特的大型線性活態文化遺產、巨型的文化景觀遺產。大運河呈現價值多元和多層次的特征:線路整體的文化價值;自然生態價值;建筑傳統的文化價值;單體建筑自身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人文價值。
對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運河和文化線路遺產的定義:“它們代表了人們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緯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我們認為大運河完全具備文化線路遺產的基本要素,具有完整的起點和終點,具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的線性景觀和網絡系統,標志著民族身份的重要遺產。
大運河申遺意義重大,2014年見分曉。今年、明年是非常關鍵的時期。
申遺是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活的運河留給子孫后代,永續利用。讓我們的大運河活得更好!
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是中國運河城市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和集體夢想,也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愿望。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中國.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