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9-23 5:58:45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5962 【字體:
大 中 小】
9月26日,2012中國·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世界運河大會將在揚州隆重開幕。最新出版的《大運河與揚州》,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運河名城揚州的文化遺存,十余處運河水工遺存,向世人訴說著揚州與運河的成長史。
遺存1 古邗溝故道
大運河系統最早期的遺跡
邗溝是揚州地區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現存邗溝揚州城區段和邗溝東道兩部分。
邗溝揚州城區段在揚州城北,從螺絲灣橋向東直達黃金壩,長1.45公里,河底高2.4米,底寬4米,口寬40~70米,目前作為景觀河道使用。這段邗溝遺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是大運河系統最早期的遺跡之一。從漢代至唐代這段河道都是大運河的主航道,是歷代漕運的主要通道。河道雖然歷經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礎上拓寬和修繕,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實性。
邗溝東道是指隋文帝時期開鑿的山陽瀆,目前現存射陽湖段河道和老三陽河南段一部分。射陽湖段河道從春秋時期到明代初年都是邗溝的主線河道,至今尚存20公里,有保護標志牌。老三陽河是隋文帝時期開鑿的山陽瀆的一部分,走向從宜陵向北,經樊川、高郵三垛至臨澤鎮臨川河段。山陽瀆最初開鑿時是為了運送士兵,隋文帝時期作為大運河的主航道使用,隋煬帝重新開通邗溝之后,成為輔助河道。
遺存2 淮揚運河主線(揚州段)
淮揚地區水道交通主動脈
北起淮安寶應交接處的小涵洞,南至瓜洲鎮入江口,全長156公里,根據所屬區域,可分為淮揚運河寶應段、高郵段、邵伯段、揚州城區段和瓜洲運河。其中,淮揚運河寶應段、高郵段和邵伯段從寶應小涵洞至灣頭,現在仍然是主要的運輸性河道。經過歷年的拓寬和整治,已經達到二級航道的水平,可通行2000噸級別的船只,目前主要功能是運輸沙石、煤炭等大宗低值物資。揚州城區段運河和瓜洲運河現在已經不再承擔大量航運任務,成為城市景觀河道。揚州城區段運河從黃金壩向南再向西繞揚州城東南,過文峰塔灣,至龍衣庵,再向南至三汊河口,河道較好地保存原來的走向和規模。
淮揚運河是連接長江和淮河兩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是大運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淮揚運河不僅是江南漕糧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國歷史上南北交通的主動脈。
遺存3 邵伯碼頭
南北客商進出邵伯停靠站
自從邗溝貫通江淮,邵伯成為南北往來必經之路,船舶往來日漸繁盛,因此在邵伯鎮運河故道兩側形成了大量碼頭。現在運河東堤上尚存四個古碼頭,自北向南分別稱為竹巷口碼頭、大碼頭、朱家巷碼頭和廟巷口碼頭。
這四座碼頭是往來運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鎮的主要停靠之處,也是邵伯鎮及運河以東地區進行對外貨物貿易的主要場所。邵伯鎮在清以前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四座碼頭。碼頭與運河的水位平齊,通過石臺階與大堤上的道路聯系。現在碼頭在水面的部分已經不存,因此原本的形式不得而知,只留有運河邊的石質臺階。臺階不大,每階寬約30厘米,長2-3米,規模最大的大碼頭也不超過5米。
遺存4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
耿廟石柱留下道道牽繩痕跡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北起高郵界首鎮,南至高郵鎮,全長30公里,現已無水,主要包括東西運堤、運河河道、楊家塢、馬棚灣口門、萬家塘、耿廟石柱等遺跡。
上世紀50年代末期開鑿新運河,該段運河被廢棄,但河道仍清晰可辨,現被水利部門用于種植樹木和農作物。
明清運河故道東堤為現運河西堤,由條石與土筑成。高郵段保存較好,高郵段北端已逐漸坍塌,尚有部分石塊遺存。
耿廟石柱,位于高郵鎮通湖路運河對岸,耿廟石柱因耿廟而名,廟已無蹤,僅存廟前石柱兩根。柱呈方形,柱上有一穿孔,石柱因運河拓寬部分被埋入地下,現可見高度為3.05米,另一根殘斷僅存1.2米高。由于廟址處于運河轉角處,石柱上留下道道來往船舶牽繩的痕跡。
遺存5 邵伯明清運河故道
南北漕運的必經之路
邵伯運河故道位于邵伯鎮西,北至邵伯節制閘,南至南塘,長約2000米,寬約30米。現在已經被廢棄,但河道整體走向、河岸護堤及碼頭仍然得以保留。
邵伯運河的前身是邗溝的一部分,但是明代以前邗溝是以邵伯湖為運道,運河與邵伯湖為一體。至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為避免湖面的風浪影響漕運,才開始在邵伯湖東側修建堤壩,使運河的主航道與邵伯湖徹底分開,成為獨立的航道,當時稱為邵伯越河。明代越河最南到三溝閘(今昭關壩附近),邵伯鎮西的這段運河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溝閘至梁家港的堤壩修建之后才形成的。邵伯運河是南北漕運的必經之路,是大運河主航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運河帶動了邵伯鎮的最初產生并不斷發展。
遺存6 寶應宋涇河
昔日官舟商船往來不絕
位于寶應境內的宋涇河,現為城市河,大新橋至小新橋之間的舊河及清代修建的躍龍洞(寶應縣文物保護單位)遺存尚在,河水從南門躍龍關注入,環繞全城,全長約5445米,部分河道被填埋,河道較窄,且兩側多為建筑,水質一般,兩側河堤多為新筑石堤。
寶應知名文化學者梁鼎成介紹,宋涇河始建于漢代,曾是古運河的一部分。昔日的宋涇河,官舟、商船往來不絕,檣帆如林。河兩岸,商鋪、酒樓、茶肆鱗次櫛比,到了唐代的時候,宋涇河上還是三孔的橋梁,唐代詩人儲光羲在《安宜園林獻高使君》有云:“十里次舟楫,二橋交往來。”安宜鎮的居民,但凡有嬰兒墜地,必用宋涇河水洗禮。
遺存7 平津堰
淮揚運河段唯一僅存的堰
平津堰,位于高郵城西,始建于唐元和年間(808—810年),由淮南節度使李吉甫主持建設,為調節運河水位的水利設施。《新唐書·宰相表·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閼,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
平津堰是目前淮揚運河段所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0公里。較好地反映了高郵湖、明清古運河的關系。
遺存8 子嬰河
以秦始皇孫子之名命名
子嬰河是古邗溝的一條重要河段,以秦始皇孫子之名命名。見證了運河發展變遷的悠久歷史。與河同名的子嬰閘是古代淮河入海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里運河古道上的重要水利設施,至今仍然發揮著引水、排水、灌溉的功能。
清代高郵貢生孫應科在其《里下河水利編》中說:“運河三百余里,寶應居其中,界首之子嬰溝中而又中。”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河臣潘季馴建子嬰大閘。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輔治河束水攻沙,廢閘建壩,改筑子嬰壩。乾隆四年(1739年)于壩的兩端分建二閘以泄洪,名子嬰南、北閘,由寶應縣主簿負責管理。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合二為一,改建成今天的子嬰閘。
遺存9 茱萸灣古閘
阮元題寫“古茱萸灣”
茱萸灣古閘位于揚州市廣陵區灣頭鎮茱萸灣村薛家組灣頭老街西街、北街交接處,建于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占地面積5429平方米,建筑面積42平方米。閘平面呈銀錠形,南北長17米,閘體高5.6米,閘北、西岸建有磚砌券門,券門上石額分別刻有阮元題“古茱萸灣”及“保障生靈”。閘區有西街、北街等老街,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原有風貌,閘東為避風塘。
遺存10 邵伯老船閘
中國最早的現代化船閘
邵伯老船閘位于今邵伯鎮邵伯節制閘西側稍南的運河邊,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邵伯船閘是中國運河水運史上的杰作,早在東晉太元年間,邵伯就有謝安筑埭的記載,從唐代的“斗門單閘”,宋代的“二斗門式船閘”,清代的“邵伯船閘”,解放前的“新式船閘”,直到今天的兩座大型的復線船閘,使它成為我國船閘演變歷程的縮影。民國二十三年,當時的治淮委員會為了改善運河狀況,以求灌溉船運之發展,利用“庚子賠款”的沖免部分興建了這座船閘,鋼制閘門,附有啟動機械,以四人之力搖把啟閉,節時省力。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
86dn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