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下揚州 傳統文化盡感受
發布時間:2012-6-25 3:57:07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5504 【字體:
大 中 小】
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佳節端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中國文聯、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辦,中央電視臺、江蘇省文明辦、揚州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中華長歌行》及《文化視點》大型電視節目,在CCTV-1綜合、CCTV-3綜藝、CCTV-4中文國際、CCTV-10科教頻道播出。
亮點一
訪談室搬到瘦西湖畫舫
節目:《文化視點》
6月23日下午2:18,央視三套率先開播《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化視點》,40分鐘的節目以現場談話與民俗表演展示相融合。
在開場《龍舞端陽》的鑼鼓聲中,央視女主持人王寧和民俗專家施愛東,乘雕龍畫舫從五亭橋方向駛近,來到揚州風景秀美的瘦西湖畔的熙春臺前,也開啟了第一個話題:“端午節里話龍舟”。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本次特別節目的訪談部分一改以往在演播室進行的形式,而是將節目現場搬到了揚州瘦西湖畔。
揚州民俗專家黃繼林乘搖櫓由遠處駛近碼頭,入座后侃侃而談揚州的端午傳統文化。首先,他以給全國觀眾送一份充滿揚州特色的端陽禮為由,引出表演環節,戲龍船、高郵秧歌號子等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黃繼林說道,揚州歷史上的端午龍舟是與鹽運相結合的,端午的社火、龍舟表演,正是體現了古代揚州人民祈求風調雨順、辟邪趨利的古樸觀念。
黃繼林認為,作為這檔節目的嘉賓,他特意準備了很多揚州端午民俗的相關知識。在節目中,他特別強調,端午節與當地生產生活高度結合,因此端午節又是一個農耕節點,“夏至的前后,正是農耕大忙的季節,她們剛才唱的那是‘栽秧號子’,插秧是很單調的一個重復勞動,有了這么一個歌聲以后,工作協調了,身體輕松了,就不覺得累了。”
在這檔節目中,女主持人還給兩位嘉賓送上一份來自北京的端陽禮“五毒餅”,引出一出“五毒戲”——人偶表演《鐘馗捉五毒》。隨后,開始暢談端午“驅毒辟邪”的話題。現場民間工藝展示的《端午景》,繩編傳人、剪紙傳人更是現場秀絕活,讓人理解揚州人是怎樣理解“五毒”,又是怎樣驅毒辟邪的。
亮點二
特意創作揚州評話《十二紅》
節目:《中華長歌行》
6月23日下午4:50,《我們的節日·端午——中華長歌行》在央視四套首播。節目開篇,主持人說道,“古代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那說的是自然景觀。在今天,又是在如此濃郁的節日氣氛里,我們‘端午時節下揚州’,去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而“端午時節下揚州”也屢屢以雕版印刷的形式,出現在每一個篇章的過渡中。
吃在揚州,在揚州過端午節,還有一個獨有的習俗就是家家戶戶吃“十二紅”。在節目中,“十二紅”被著重介紹。央視女主持人石瓊璘和社區普通家庭一起準備端午“十二紅”,全家人在端午節熱鬧聚餐,再次刺激著觀眾的味蕾……
在鹽城師范學院讀大三的揚州女孩陶州,最近正在忙于論文,沒有回家過節。聽說23日央視播出“揚州端午”,她特地觀看了節目。在其中,她有了不小的收獲。
“原來十二紅并非是只有十二道菜,‘十二’是古代計時中的一個輪回,揚州端午要吃這頓‘十二紅’期盼日子紅紅火火,吃紅可以辟邪。”陶州說,“以前每年端午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飯,一大桌的菜肴,以紅顏色的菜肴為主,以前只覺得好奇,現在才知道還有這么一個好聽的名字,里面還蘊含著這么多的文化,我現在就特別想回家吃‘十二紅’……”
亮點三
雕版印刷“翻”開端午長歌
節目:《中華長歌行》
“1300多年前,雕版印刷技藝誕生,人類文明的傳播被賦予了新的方式,為了表達對于古老文化的尊重與敬意。2009年這項技藝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它的發源地揚州,這項人類文明的遺產仍然薪火相傳。”
這是《中華長歌行》片頭部分解說詞。
總導演馮其器透露,他們的初步拍攝計劃,是將揚州的雕版印刷進入專題片片頭,在展示一個個工藝流程之后,通過雕版印刷制成“端午”兩字。然而,當攝制組一行走進廣陵古籍刻印社,負責拍攝的央視科教頻道《中華長歌行》的導演何磊滿臉驚喜,他說,揚州的一步一景、一人一物,都散發著文化味,“雕版印刷有這么多工藝流程,出乎意料。我們要重新修改制定拍攝計劃,盡可能多拍攝雕版印刷的各個制作、生產環節,讓世界各地觀眾了解揚州的雕版印刷。”
經多次商議,新的拍攝方案“出爐”。便形成了最終節目播出時的片頭——一本書的形式,實景加動畫,封面是雕版印刷的《中華長歌行》,扉頁是《我們的節日·端午(2012)》,像翻書一樣,然后將揚州端午的風俗逐一展開。
何磊同時表示,“雕版印刷的工藝流程很重要,也很復雜,我們主要拍攝了寫樣、雕刻、刷印、裝幀這四個環節,但畫面的要求很高。”
亮點四
主持人沿大運河分頭講述
節目:《中華長歌行》
“揚州是一個充滿改革創新氣息的現代化城市,散發著蓬勃向上的文化活力。在這個城市過端午節,別有一番景象,也別有一番情趣。”
古城揚州,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揚州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中華長歌行》中,央視女主持人石瓊璘以古運河畔的千年古渡東關古渡作為起點,沿著歷史老街東關古街一路走去;與此同時,央視男主持人張騰岳則坐船沿著這條運河古道順流而下,去追尋源遠流長的端午傳統文化。
主持人張騰岳還特別提到,“在揚州這個運河城市里,許多端午節的習俗還和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端午江心鏡的制作。在盛唐時期,人們認為端午節這天的濕度和溫度都最適合冶煉,所以工匠們要在五月初五到揚子江江心鑄造銅鏡,只有在這天鑄造的銅鏡才能作為皇家貢品。”
在江南各地的龍舟競渡的鑼鼓聲里,張騰岳將觀眾的視線帶回大運河。“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就像是一首流動的史詩,在川流不息中講述著歷史的繁榮和今日的發展,展示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偉大創造。”在詩歌朗誦《運河頌》、歌曲《江河萬古流》中,觀眾對運河又有了新的感悟。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揚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