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西西人体做爰大胆大尺寸_免费看黄色的视频软件_搜索毛片_最后生还者在线

    500年前,明朝政府繪制《揚州運河圖》為今日大運河“申遺”再添珍貴史料。揚州市水利文史專家徐炳順經過潛心研究發現,一幅繪制于明代弘治年間的《揚州運河圖》,不僅是目前被發現制圖時間最早、準確定位揚州運河的水利圖,更直觀地反映了500多年前,揚州運河行水走勢,確切記載了古代漕運在揚州境內河湖分家的史實,將為大運河“申遺”增添又一份珍貴史料。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那么,古代的揚州運河,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漕船從“水上漂”到堤內行走
  徐炳順向記者展示的是一幅影印圖,據稱是引自成書于弘治九年(1496年)的《漕河圖志》,繪制的主要是揚州運河部分。圖中標稱了千年運河揚州境內自寶應白馬湖起,至瓜洲,經儀征“四閘五壩”分流入長江。
  “揚州治水,歷來都是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積極參與。”徐炳順告訴記者,最早時候漕運可以說是“水上漂”,漕船在湖區隨水流而行;發大水的時候,船是好走了,可是沿線的老百姓卻遭了洪澇災害,苦不堪言。后來到了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經淮東提舉陳損之提議,“自揚州江都至楚州淮陰筑堤三百六十里。”于是,揚州運道有了筑就的湖堤。
皇帝聽從平民建議開渠筑堤
  有趣的是古代的皇帝還肯聽從普通老百姓建議,在河湖之間開渠筑堤,讓行船變得更加安全。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廷接受寶應縣一位普通群眾柏叢桂的建議,動員淮安、揚州兩地5.6萬人,從寶應的槐樓到高郵的界首,穿鑿直渠40里,并且還在湖堤之東又筑一堤(即河堤),在湖堤與河堤之間形成河道,將湖、河分隔,船只由以往的湖中行走改為河中航行。
  “引水于內行舟,自是堤無潰決之虞,民亦休息,而舟行稱便。”這是揚州運河有東堤之始,實現了渠化。平民百姓柏叢桂成為實施渠化第一人,后人稱“柏氏堰”。雖然不久堤廢了,但這事至今仍然是一個美談。
康濟河,“河湖分家”第一河
  “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黃河奪淮后不久,揚州境內的漕運就開始實行河湖分家了。”徐炳順舉例說,明朝時候,高郵湖被漕運人稱為第一鬼門關。“湖中刮小風,浪大沒船頭”,湖區一年到頭都有風浪,如果碰上臺風,湖里白浪滔天,船舶難行。尤其是運送官糧的漕船,最怕碰上臺風,漕船都是平底的,耐浪性差,上百艘漕舟,很可能在片刻間全部翻覆沉沒。
  明朝初年,揚州和淮陰(今淮安)之間的水上運輸船只一直在管家、射陽、白馬、范光、石臼、新開湖、甓社、武安、邵伯等湖泊中行走,所以早先人們把這段稱為“湖漕”。為使船只航行安全,擺脫湖中風浪影響,依湖開河,將河湖分隔,成了當時朝廷、治河人員的最大愿望。
  弘治三年(1490年),政府開始實施河湖分家。時任高郵知州的毛蹇到任后,與戶部侍郎白昂聯合,在湖堤之東三里,筑成“自城北三里杭家嘴至張家溝,長竟湖,廣十丈,深一丈有奇,兩岸擁土為堤”的河道,實現了河、湖分開。因湖、河分開,人獲康濟,明孝宗皇帝賜名為康濟河,這段也被稱為“白公堤”的河道,是揚州漕運線上實行河湖分家的第一條河道,時至今日仍在發揮作用。
萬歷年間“水上黃金道”貫通
  高郵康濟河開成以后,寶應范光湖即寶應湖,成了揚州運道的第一險。徐炳順介紹,當時的南糧北運必經寶應范光湖。自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工部主事楊最提出按照高郵開挖康濟河(弘治時)的模式開河之后,到萬歷十二年(1585年)開挖弘濟河時止,其間提議請開越河的官員非常之多,但一直到萬歷十三年(1585年)才浚治完工。神宗皇帝一高興,就賜名“弘濟河”。從此,揚州運道脫離了范光湖(即寶應湖),不再受范光湖風浪的影響。
  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總督河漕史潘季馴以原來湖堤為東堤,從寶應南門外至黃浦又筑西堤二十里,截湖為河,北接通濟河(位于淮安),寶應月河形成,實施河湖分開,從此運道不再經白馬湖。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總督劉東星命郎中顧云鳳、揚州知府楊洵,督民夫挑邵伯月河,長十八里;又開界首月河,長千八百余丈,使運道離開界首湖。
  至此,揚州湖漕全改為河中行走,奠定了揚州運河“水上黃金道”的基礎。
    信息來源:86dnq.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