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寶應縣城北門外大街西側,有一條一寸巷,長約20余米,一眼能望到頭。巷子雖然不長亦不寬,但以“一寸”二宇冠名實在令人費解。詢問幾位祖居此地的老者,得知“一寸”原系“驛丞”。這一寸巷周圍乃古安平驛站舊址。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處所。以寶應縣舊稱作名字的安平驛站,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鋪舍9座。設驛丞管理境內(nèi)驛政。86dnq.cn永樂十三年(1415年)曾一度搬遷的安平驛站在原址重建,規(guī)模擴大許多,有正廳5間、后廳5間、過堂3間、東西廂房各7間、庫房3間、鼓樓3間、馬房3間、水亭1間和馬神廟、飲馬塘、草料場等設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增設水路驛道。隆慶年間有站船15只、水夫150人、驛馬106匹、馬夫16人。它的地盤北起燈籠巷,南至北城墻根,西到運河大堤,東臨北門外大街,以及堤畔臨水驛樓、碼頭和泊船水坊,規(guī)模相當可觀。
寶應地處大運河畔,在明代不僅是南京和北京兩座古城之間陸路交通的要地,同樣是漕運和水路驛道的捷要之處。加之這里物產(chǎn)豐富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往來官員都喜歡在此停留,也留下了不少吟詠驛站的篇章。連遠道而來的安南國使臣,也寫下了“紅日落殘鉤掛月,碧云卷盡鏡磨天,安南萬里朝天使,暫借郵亭一宿眠”的優(yōu)美詩句。安平驛站作為僅次于縣治與儒學并列的衙門,雄踞于縣城北門外風光了300多年。86dnq.cn清道光年間遷至縣城南門外,并增加接官廳迎來送往官員,規(guī)模有所擴大。但好景不長,至民國二年(1913年)被裁撤,宣告驛遞在寶應結束。那人去屋空的驛站原址,逐漸被官家富戶和緊隨其后的平民鯨吞蠶食,偌大的地盤,僅是在面東正門外留一條通街小巷。初名為“驛丞”,后來改稱為“一寸”。這堪稱今古奇聞的變化,既讓人驚訝亦費人尋思。
新的東西總是以其先進和優(yōu)越取代舊的東西。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鎮(zhèn)(江)清(江)線小客輪首次出現(xiàn)在大運河水驛航道上,讓沿岸拖著長辮子裹著小腳的男女老小爭相觀看贊嘆不已。由于它的方便快捷,不久即承擔了傳郵任務。民國7年,邑紳盧殿虎首倡以運河東堤驛搓官道為基礎,興筑揚(州)清(江)公路,籌集資金改造北起黃浦南至界首的寶應段。后來因直皖軍閥混戰(zhàn)和洪水決堤等原因,曾被迫幾度告停,直至民國十六年,寶應至清江的土路才筑成。那些從未出過遠門的老百姓,第一次見到了汽車。民國二十五年,揚清公路全線貫通,汽車取代了騾馬毛驢,成為主要運營工具。民國二十七年,第一輛客運小轎車在縣內(nèi)出現(xiàn),那是客籍商人哈必良購買的美國產(chǎn)品。1956年,縣食品公司得到上級撥給叫奇姆西的縣內(nèi)第一輛載重汽車。縣內(nèi)交通部門擁有載重汽車始于1970年。直至1978年,縣汽車運輸公司才有自備的載客汽車。上述一個又一個第一,都堪稱寶應現(xiàn)代交通淘汰傳統(tǒng)驛遞進程中破天荒的大事。
歷史拉開改革開放的帷幕,我縣公路交通進人了快速發(fā)展的新天地。貫通南北的淮江公路,幾乎年年修筑月月擴建,路面越修越寬,等級越建越高。兩邊郁郁蔥蔥的林帶,似兩條青龍伴著一條亮光閃耀的烏龍,依傍著大運河延伸。東起鹽城西至金湖的“鹽金國防公路”,由飛架運河之上的銀色大橋連接起來。這仿佛是神仙揮舞倚天巨筆,在蘇中腹地寫出一個莽莽蒼蒼的大“十”宇。86dnq.cn有人說中國荷藕之鄉(xiāng)寶應的地域就像一蓬翠綠的荷葉,那“十”宇一橫一豎交叉處的安宜鎮(zhèn)便是荷葉的圓心。從圓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條條支線公路,好似葉脈伸向農(nóng)村各鎮(zhèn)和所有的村莊。那一輛輛在農(nóng)家門前田邊來來往往的汽車,都以亮麗的身影和飛快的速度,向世人夸耀如今的鄉(xiāng)村公路不知勝過昔日官道多少倍。途經(jīng)縣城的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又載著我們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明古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那銀龍盤旋的立交橋,呈現(xiàn)出最具時代風采的景觀。寶應正沿著寬敞的大道快速走向世界,世界也順著公路的網(wǎng)絡在仔細了解寶應。《九九艷陽天》的歌聲唱出了新的九九艷陽天……
今天,又在一寸巷口駐足。我想“驛丞”之所以變?yōu)?ldquo;一寸”,乃諧音口口相傳的訛誤所致,然而,在“一寸’’作為巷名被確立之時,難道沒有智者寓深意于其中嗎?有人提議改掉這既短又小的巷名,我說不可。天下獨一無二的東西,也許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更何況“一”乃數(shù)字之始,后面多著長著大著呢!
信息來源:86dnq.cn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